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
雖然這點很久之前我就發現了,
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
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
這個程式一直都滿準的....
占卜時間: 2009-12-18 19:38
占卜類型: 單身運勢
現狀:戰車
你的狀況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也有可能你正在猶豫,要不要放棄你眼前喜歡的人,另外找尋更適合的對象,但又無法果斷的決定。
問題:月亮
你太過於情緒化,會拿放大鏡去看問題,不只你自己會累,連在你身邊的人都很累,這樣不管有沒有談感情,你都得不到平靜的生活。
建議:隱者
你目前的心境,或是生活方式,其實都不適合經營一段感情,等到你把自己整理好了,不用強求,感情也自然會來到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獅子座~本週運勢為Thoth塔羅牌的「寶劍六」
分析:這是一張頗為冷靜自制的牌,而且情緒起伏不大,務求讓自己保持在最理性的狀態。運勢方面不好不壞,也有可能是剛從一段驚濤駭浪中走出來,需要很多私人的空間以及思考的時間;這張牌象徵這段時間中,所有過去的傷害會平息,也代表為了迎向未來的成功,需要儲備精力。
在事業方面,寶劍六是一張比較沒有個人的野心,只想把該責任上的工作用心做好,是一張實事求是,值得信任的牌;唯獨對於工作缺乏打從心底的熱誠,只求正確跟精準,這樣的工作品質雖然良好,但也容易彈性疲乏,建議還是多多在手上的事情中培養一點自己的風格。
在愛情方面,寶劍六對愛情呈現一種「休息中」的狀態,可能是因為要全心衝刺事業,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愛情處在一種不信任的狀態中;如果是有對象的人,寶劍六代表本週可能對之前的爭吵用「冷處理」的方式來面對,或是平順不起波濤;沒有對象的人,寶劍六象徵,目前重心還是放在自己身上比較好^^~。
-------------
如果有FB帳號的話可以去這裡測
2009/12/16
R:
我只是在感嘆...自己幫自己寫的遺憾越來越多了,卻沒有真的想要抓住什麼。
我不知道我只是喜歡抓到東西的感覺,還是真的可以面對失敗或是之後的相處;
不曉得要到怎樣的程度才不只是"有好感" ,而是準備好了,不會逃跑了,開心也好吵架也好還是會努力下去的。
我都會想太多
...大概是看了太多不快樂的事吧: (
F:
但我覺得有些事情還是得悶著頭做做看,
一直想只會讓自己錯失機會,
就算你預先通通想好想通了,到最後事情發生時,妳還是一樣手足無措吧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騙人。
這本身就是一種試探實驗的過程。
然後我又開始想想想,想想想... ...
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
客觀有時候是種閃躲
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
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!
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
今日頭條
捲髮基因找到了
2009/12/08 17:05
澳洲科學家找到了決定頭髮是直是捲的基因。這項發現不但可以解決捲髮人的煩惱,也可以幫刑警確認嫌犯的髮質。
澳洲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科學家說,這種稱作「毛透明蛋白」的基因萬一出現變異,就會影響一種胺基酸,造成捲髮。這些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歐洲裔澳洲人。據分析,歐洲人有四成五頭髮是直的,四成頭髮小捲,一成大捲。他們也發現,大捲髮的遺傳比例相當高,有九成。
研究人員說,他們希望利用這種基因,找出不需要離子燙就能讓頭髮變直的方法。當然,今後在犯罪現場,採集到了DNA就可以知道嫌犯的髮質了。有助破案。
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
Art Nouveau
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
聰明這層外皮總是讓人迷惑
然後是藝術英文報告趴吐跟產品趨勢期中報告
這兩天來整理一下。
今天拿到Tari Lee對上次報告的評語和分數了,真是佛心來的... ...
本組的主軸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和作品賞析,(那些大家都已經聽到爛掉了)
而是從歷史上探討文藝復興形成的背景,希望能在形式之外更深入理解那個時代的文藝創作「為什麼會是那個樣子」。
雖然我結巴的要死,但他說,我準備的建築那個部份滿淺顯易懂的,不錯。
算是對這學期上的西洋建築史有個交代,呼。
新藝術:
商業設計
建築設計
起源
地域性的不同
生活中的新藝術風格蹤影
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
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
產品設計趴吐
http://coolwjt.no-ip.org/xoops/modules/wordpress/?p=745
石膏治沙
http://www.jgospel.net/christian-living/daily-news/%E7%9F%B3%E8%86%8F%E6%B2%BB%E6%B2%99-%E9%9D%92%E6%B5%B7%E4%B8%80%E6%95%99%E6%8E%88%E7%99%BC%E6%98%8E%E6%B2%99%E6%BC%A0%E5%8C%96%E6%B2%BB%E7%90%86%E6%96%B0%E6%8A%80%E8%A1%93.c9352.aspx
沙漠化控制與治理技術
http://translate.google.com.tw/translate?hl=zh-TW&sl=zh-CN&u=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focus/2004-08/18/content_1752818.htm&ei=bjoUS-ygKpLk7AOB6u3YBQ&sa=X&oi=translate&ct=result&resnum=1&ved=0CAsQ7gEwAA&prev=/search%3Fq%3D%25E6%25B2%2599%25E6%25BC%25A0%25E5%258C%2596%25E6%25B2%25BB%25E7%2590%2586%26hl%3Dzh-TW
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81387767.html
http://translate.google.com.tw/translate?hl=zh-TW&sl=zh-CN&u=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43363876.html&ei=bjoUS-ygKpLk7AOB6u3YBQ&sa=X&oi=translate&ct=result&resnum=2&ved=0CBkQ7gEwAQ&prev=/search%3Fq%3D%25E6%25B2%2599%25E6%25BC%25A0%25E5%258C%2596%25E6%25B2%25BB%25E7%2590%2586%26hl%3Dzh-TW
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
推薦一本好書:親愛的安德烈─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
轉載自天下書局http://www.cwbook.com.tw/common/book.jsp?productID=1678
推薦序:
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
龍應台
我離開歐洲的時候,安德烈十四歲。當我結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,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,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,一百八十四公分高,有了駕照,可以進出酒吧,是高校學生了。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「嬰兒肥」,線條稜角分明,眼神寧靜深沈,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,手裡拿著紅酒杯,坐在桌子的那一端,有一點「冷」地看著你。
我極不適應──我可愛的安安,哪裡去了?那個讓我擁抱、讓我親吻、讓我牽手、讓我牽腸掛肚、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,哪裡去了?
我走近他,他退後;我要跟他談天,他說,談什麼?我企求地追問,他說,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,我是我。
我想和他說話,但是一開口,發現,即使他願意,我也不知說什麼好,因為,十八歲的兒子,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。他在想什麼?他怎麼看事情?他在乎什麼,不在乎什麼?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,他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,什麼使他尷尬什麼使他狂熱,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。。。我一無所知。
他在德國,我在香港。電話上的對話,只能這樣:
你好嗎?
好啊。
學校如何?
沒問題。
。。。
假期中會面時,他願意將所有的時間給他的朋友,和我對坐於晚餐桌時,卻默默無語,眼睛,盯著手機,手指,忙著傳訊。
我知道他愛我,但是,愛,不等於喜歡,愛,不等於認識。愛,其實是很多不喜歡、不認識、不溝通的藉口。因為有愛,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。
不,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。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,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。我要認識這個人。
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。
於是我問他,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。條件是,一旦答應,就絕不能半途而廢。
他答應了。我還不敢相信,多次追問,真的嗎?你知道不是鬧著玩的,截稿期到了,天打雷劈都得寫的。
我沒想到出書,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,我只有一個念頭:透過這個方式,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。
因此,當讀者的信從世界各地湧入的時候,我確實嚇了一跳。有一天,在台北一家書店排隊付帳的時候,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跟我握手,用低沈的聲音說,「如果不是你的文章,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,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和對方說話。」他的神情嚴肅,眼中有忍住的淚光。
很多父母和他一樣,把文章影印給兒女讀,然後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開話題。美國和加拿大的父母們來信,希望取得我們通信的英文版,以便他們在英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能與他們分享。那作兒女的,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了,跟父母無法溝通;雖然心中有愛,但是愛,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沈默裡,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,沒有紗布可綁。
這麼多的信件,來自不同的年齡層,我才知道,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,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,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,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。我們的通信,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,被其他漂流不安、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。
寫作的過程,非常辛苦。安德烈和我說漢語,但是他不識中文。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:
一,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。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,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,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,半途相會──用英文。
二,我將之譯成中文。在翻譯的過程中,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—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:這個詞是什麼意思?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?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?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,是不是主題更清楚?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?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,可否更細地解釋?
三,我用英文寫回信,傳給安德烈看,以便他作答。
四,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──只能重寫,不能翻譯,翻譯便壞。
四道程序裡,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。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,「不夠具體」,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,太重細節。在寫作的過程裡,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:他把寫作當「玩」,我把寫作當「事」。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,也出現對比:他有三分玩世不恭,二分黑色幽默,五分的認真;我有八分的認真,二分的知性懷疑。他對我嘲笑有加,我對他認真研究。
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,你得從頭學起。你得放空自己。
專欄寫了足足三年,中間有多次的拖稿,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:「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?怎麼可能?」安德烈就四兩撥千金地回信,「老兄,因為要賺稿費。」
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,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。我們是兩代人,中間隔個三十年。我們也是兩國人,中間隔個東西文化。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,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,從此天涯淡泊,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──我努力了,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。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,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。
日後的人生旅程,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──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?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,如星辰凝望,如月色滿懷,我還奢求什麼呢。
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
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
Renaissance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enaissance
文藝復興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6%87%E8%89%BA%E5%A4%8D%E5%85%B4
文藝復興
*背景--1.中世紀人口銳減,資源相對集中在少數人身上,可以做更高度的發展。
2.商業發達,資產階級出現,成為宗教組織以外另外一股可以贊助藝術創作的勢力。
3.東羅馬帝國滅亡--大批熟悉古希臘文化的學者遷徙西方,帶動研究風潮。
4.「不是研究神的學問」= 人文學科
*精神1.人文精神提升
*人文社會變革1.建築"師"出現(需要去設計體面的立面-要有專業人士設計)
*在藝術上的體現
*技術演變/進展1.繪畫--透視法(表現空間感的繪畫統一語彙出現;也帶入了「人」的視角)
2.建築--復興希臘羅馬式樣(不再使用蠻族建立的歌德樣式;立面有嚴謹幾何關係)
與古代的不同:古--承重牆;當時的圓拱--用柱支撐.
(中世紀的技術+古典的外表)
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goood,我的設計可以賣給歐洲人!!
紙本魅力難取代 電子書歐洲人不愛
009/10/17 05:02
(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法蘭克福16日專電)每到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,全球的出版人對電子書的未來爭論不休。隨著索尼(Sony)和亞馬遜(Amazon)的電子書閱讀器在歐洲上市,電子書今年在書展上再度成為熱門話題。
儘管媒體一再稱讚電子書的優點,書商也有意將美國市場的經驗複製到歐洲,不過由於紙本無法取代的魅力,加上出版業憂心音樂產業遭非法下載的歷史重演,短期內電子書在歐洲市場的接受度仍相當有限。
法蘭克福書展的主人德國書商協會主席洪斐德(Gottfried Honnefelder)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,電子書在美國普及的程度遠低於預期,德國出版業一年的營業額約100億歐元(近新台幣5000 億元),即使數位出版不斷成長,未來幾年所佔的比重仍很低。
歐洲讀者對電子書的接受度不高,除了閱讀習慣,也與歐洲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,將書本視為文化財,而非商品。
索尼歐洲分公司公關經理勒平(Marthe Leppin)說,歐洲人將書本視為文化資產,而非市場自由交易的商品,像是德國法律就規定全國圖書不二價,不論實體或網路書店都嚴格遵守,不像美國動不動就打折,造成出版業的惡性競爭。
法國、英國、德國是電子書閱讀器最早上市的歐洲國家,根據勒平這幾天的觀察,比利時、北歐等國的經銷商,一直詢問代理的可能性,電子書的確是今年書展的熱門話題。
不過他說,歐洲人普遍認為,紙本的閱讀經驗無法取代,而且出版業擔心非法下載重傷音樂產業的歷史會重演,因此,歐洲出版社傾向不將電子書版本的價格訂的太低,暫時還不會像美國一樣,對電子書大打折扣。
儘管短期內電子書還不致於攻城掠地,不過長期來看,數位出版的趨勢已經不可擋,影音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傳播,甚至已經改變作家寫作的方式,這點從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就可看出。
洪斐德面對在展場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說,如果寫1000頁的小說,作家期待讀者花好幾天、甚至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從頭讀到尾,不過如果只寫給習慣輕薄短小內容的讀者,寫作的方式當然會改變。
他堅信,有朝一日電子書一定會擁有廣大的讀者,「但對紙本的書來說最多是互補,不會帶來威脅。」(本文附有照片)981016